穿到北宋当权臣 下(276)
苏景殊白天忙的不可开交,晚上好不容易能缓口气儿,看到迅速变换主权的城池没忍住捂着心口喃喃,“不是做梦吗?真的不是做梦吗?”
太行山以东的五州只有涿州在幽州南边,其他三州都在幽州北边,中路军拿下涿州就能直接到幽州城下,打下幽州意味着剩下三州也能到手,打不下幽州也能把剩下那三州打下来。
大宋的铁拳咣咣咣砸下去,直接砸的契丹人毫无还手之力。
不真实,太不真实了。
苏景殊揉揉脸,冷静,不能半场开香槟。
就算燕云十六州已经拿下十五州也不能轻敌,只要幽州没到手,其他十五州就不算稳。
不要怜惜他们!继续打!
……
南边的北伐来的猝不及防,辽国朝廷直接被打蒙了。
幽州城中,辽帝连最爱的玩乐都没心思玩,也不再找借口免掉朝会,甚至想把朝中大臣都按在皇宫给他出谋划策。
什麽情况什麽情况?
明明是他们南征,怎麽眨眼的功夫就被宋人打到家门口了?
萧十三呢?大辽的军队呢?都人间蒸发了不成?
朝中其他人也想问:大辽的军队呢?都是废物不成?
可惜没人回答他们。
最近变故太大,大的所有人都眼冒金星,根本反应不过来要平定哪个乱子。
就算能反应过来,四面八方都漏风也是分身乏术。
耶律仁先先被皇帝从西北路调回来担任南征的主帅,仗还没开始打又被撸了差事回幽州听命,来回折腾一圈还被萧十三那个废物嘲讽,气的他差点和皇帝吵起来。
萧十三当主帅的後果果然不出所料,或者说,就当时的情况,谁当主帅都打不了胜仗。
皇帝过于自满,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宋国国力在增长就他当看不见,就算之前吃过不少亏还一直觉得只要开战就能签订下一份澶渊盟书。
结果呢,根本破不了宋国的防。
不光破不了宋国的防,还被宋军打的满地乱爬。
他们契丹铁骑什麽时候吃过这麽大的亏?!
耶律仁先又想骂人,可是现在不是骂人的时候,他刚离开西北路没几天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就又开始造反,幽州有皇帝坐镇,他得赶紧去西北路镇压蒙古各部叛乱。
萧兀纳扶额长叹,他就说蒙古各部借口大雪封路中断进贡不是什麽好事儿,偏偏皇帝不信,非说蒙古人不肯进贡就是因为路被雪堵了过不来。
现在可好,果然又开始生乱。
蒙古各部本就没安稳几年,知道他们说要推迟进贡的时候朝廷就该提高警惕。
唉。
屋漏偏逢连夜雨,宋人逼的紧,蒙古各部生乱,辽东的女真人知道朝廷一时半会儿没工夫管他们也开始起兵造反。
长春州附近的生女真截断黄龙府到上京的通道,辽阳府的熟女真胆大包天的要朝廷将官府衙门里的官职全部换成女真人,简直是胡闹。
女真人生乱,奚人和室韦人也不老实,本来老老实实的部落都试图浑水摸鱼,朝廷这些天被搞的是焦头烂额。
然而最糟心的不是四面漏风,而是他们有个固执己见不听劝的皇帝。
事到如今还不把萧十三撤了是想连幽州都守不住吗?
打仗不是闹着玩儿,萧十三除了会哄皇帝开心还会什麽?
局面本就对大辽不利,皇帝还由着他胡乱指挥,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麽想的。
耶律洪基也紧张,但是萧十三的战报一直在说问题不大,且大问题的确没出在南边,要命的是西京失守,不能因为几句话就把他亲自选出来的南征主帅给换了。
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之前已经换过一次,再换第二次像什麽话?
宋人北伐又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北伐同样打下了好几个州,当时也是举国精锐尽出,最後不还是被打的所剩无几?
不慌,稳住,他们能赢。
萧兀纳被皇帝的说辞气的呼吸不畅,险些直接在皇宫里晕过去。
能赢?睁开眼睛看看现在的情况,哪儿像能赢的样子?
早年能赢是因为他们辽国上下齐心协力,虽然国力弱于宋国,但是萧太後直接带着圣宗亲赴战场,整个草原全被发动起来起来,
当时的大辽万衆归心,宣献皇後神速果决力挽狂澜。
如今自从太後去世,宫里能扛事儿的萧氏女被皇帝折腾的一个不剩。
当时各地兵马能全部集中到燕云抵御宋国北伐,连尚在进攻生女真的远征军也停止征战回援幽州,女真人蒙古人巴不得他们停战回援好松口气儿,根本不敢有半点犯上之心。
现在呢?大军倒是想回援,他们敢回来吗?
黄龙府和辽阳府的兵马一旦撤走,那边大片土地立刻就能被女真人抢走,本来是该朝廷支援,哪儿还有能调到别处的兵?
当年的大辽有足够多的援兵可以支援燕云,宋军内部也不稳当,能抗住那次北伐是他们运气好,现在呢?
且不说虚无缥缈的运气,就算宋军内部又开始不稳当,他们哪儿来的兵来支援幽州?
宋军内部不稳当是为了争夺军功,武将争功争红了眼只会打的更狠。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打输了那叫贻误军机自乱阵脚,打赢了那就是各军齐头并进气势如虹。
还不如稳当着打。
他们能赢?皇帝自己说说怎麽赢?!
第296章
*
燕云地区是草原和中原的缓冲地带,辽国想要宋国也想要,辽国拿到手後不放手,一有机会就以燕云为根据地南征,宋国则是只要腾出手就琢磨北伐,两边打来打去都打出经验了。
烂船还有三千钉,辽国好歹是个疆域广阔的大国,按理说不应该毫无还手之力,偏偏这次打起来愣是只敢龟缩在城里不敢往外凑。
打仗打的就是气势,还没开打就已经怂了他们不输谁输?
辽军原本准备南征,根本没想过幽州会有危险,所有兵力都集中在涿州。
大宋中路军兵力最多就是因为涿州的辽军多,如果兵力不够很可能被挡死在涿州之外,要是西路军已经横扫山後九州他们却还没到冲破涿州防线,就算南北夹击破了涿州城也丢人。
万万没想到攻打涿州城最大的功劳会落到辽军主将萧十三头上。
萧十三,身为主帅,不会打仗,发现情况不对不光自个儿不敢离开城池半步,连带着三十万大军也都死守涿州城。
不出城门的那种守。
且不说城门紧闭不进不出对城里百姓有多大压力,就算百姓不闹事天天在家蹲着,城里的粮食能撑多久?
涿州又不是幽州那种人口上百万的都城,兵比百姓多的地方本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援,缩在乌龟壳里无异于等死,何况涿州的城墙根本挡不住大宋的兵。
人家乌龟缩壳里是龟壳能保护身体,涿州城墙上次轰炸的地方修好了吗他们就当缩头乌龟?
契丹人不擅长守城,习惯了风驰电掣的骑兵到城墙上根本守不明白,但凡他们利用好自身优势把骑兵放出来转守为攻都不至于输这麽快。
可惜主帅有令不得不听,几十万大军愣是成了摆设。
中路军推进的速度比预料中的快,大军拿下涿州後将兵线推到涿州北边的拒马河,直接占据河流天险来防备辽军反攻。
不管辽军要不要反攻,反正他们得做好辽军反攻的准备。
虽然看现在这情况辽军大概率不会反攻。
涿州城中,张利一被辽军的窝囊程度弄得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原想着能在涿州消耗一波辽军,现在可好,别说消耗辽军了,连正儿八经的两军交锋都没有。
萧十三好歹是辽帝心腹,指挥作战就这水平?
他在河北各州待的时间不短,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和契丹人斗智斗勇,怎麽之前没碰到过这麽窝囊的对手?
要是早些年的涿州官员都和萧十三一个德性,朝廷怎麽会等到现在才北伐?
都是辽帝的问题,他要是一直待在幽州,不出三年燕云一带能干的臣子就都能被打发走,剩下的都是萧十三这样的对大宋完全没有威胁。
他早派萧十三常驻燕云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