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只为在盛世秀恩爱(171)

作者:奇遇木木 时间:2024-05-02 07:19 标签:生子 种田文 重生 情有独钟 穿越时空 天作之合

  皇帝又用那样的眼神看他,却缄口不语,叶如尘意会却无奈,他已经叫人去拿了,只是放烟花的仓库离这里有些距离。
  终于等到张一龙回来,打开一个小箱子,里面规整排放着满满一箱竹管制物。
  “陛下,这是信号弹,可用于军事代替响箭,臣起名为‘穿云霄’,一只穿云霄,千军万马来相见。”
  叶如尘说着拿出一只试验,信号弹内自带点火装置,只需要拧开下方盖子用力一拉,嗖的一声只入空中,留下红色烟雾。
  皇帝想起,昨日烟花秀的开场,在戌时三刻钟声结束后也有这样一只“烟花”,与后面的绚丽多彩的烟花想比毫不起眼,原来是信号弹,作为开场信号。
  叶如尘解释道:“信号弹与烟花不同,只会发出光芒和声响,不会像烟花那样炸开。”
  “烟花观赏性高,但体积大,尤其像昨日放得几种大型烟花是无法随身携带的,而信号弹为了便与携带专门制成这样,只需拉开就能发射。”
  “另外信号弹也可以制成不同颜色,每个颜色可以设定不同意思,便与通讯。”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这是爱卿专门研究的?”
  “是。”叶如尘应道:“响箭多有弊端,臣想着是否能制出更适合的替代物,闲暇之余摸索试验,没想到竟真成了。”
  “原来是这样,辛苦爱卿了,朕还以为爱卿是专程为夫郎研究烟花,顺手做出了这信号弹呢。”皇帝语气淡淡,带了点笑意。
  叶如尘听出其中揶揄,讪讪一笑,“陛下圣明。”
  事后萧呈渊赞道:“叶大人行事果然周密,在下佩服。”


第144章 回京
  叶如尘方才得知, 皇帝以重病休养为由,将朝政暂且交给了两位王爷,由安王、晋王二人共同监国。
  皇帝病重, 太子被废, 京中风雨欲来。
  睿王—曾经的太子殿下几乎不可能翻身, 而今剩下安王、晋王势均力敌。
  朝堂之中早已纷纷站位, 剩下的官员也并非都是纯臣,其中多是在观望风向的。
  只是没想到皇帝这么贼,监国竟然让两个人一起,那朝上拉扯起来定是热闹, 可惜叶如尘不在现场,看不了热闹。
  叶如尘不是大夫, 看不出皇帝身体情况究竟如何,但曹公公每日都会给陛下煎药,也确实是病了, 不过还有精力到处跑,应该算不上“重病”。
  想来满朝文武都被忽悠了, 还以为皇帝在宫中养病呢,只是不知安王、晋王二人是否也蒙在鼓里。
  叶如尘陪着皇帝巡视陇州各处,看到各种改变后者心情大好,直夸赞,“叶卿真乃当世之才,朕果然没看错人!陇州能有今日,你功不可没,待到任满归京时, 再行封赏,届时想要什么你尽管提。”
  叶如尘拱手作了一辑, “陛下谬赞,在其位谋其事,这些都是臣该做的,能得陛下隆恩,臣不胜感激。”
  皇帝在陇州待了三日就要离开,令大家措手不及的是,他竟要带走顾父。
  顾父眼瞪得如铜铃,皇帝不甚在意,悠悠地喝着茶,“顾和礼,当初曹公公携朕意没请动你,如今朕亲来接你,也是接不动吗?”
  “草民惶恐,实在是草民远庙堂多年,久不仕,已不知所为,恐难当大任。”
  顾父就差把拒绝两个字写脸上了,叶如尘知道这不是矫情,是确实没有为官的想法了。
  而皇帝竟早将顾父摸的一清二楚,皇帝有自己的情报网,想了解的人和事,就连叶如尘都无法保证瞒天过海。
  五年前叶如尘随口一提,就让顾父踏入了农学研究的深坑中再未出来,这么多年顾父潜心研究,也却有些成效,这一切都被人看在眼里。
  顾父不愿回朝从政,皇帝并不气恼,或者说早已料到,于是提出既然顾父乐意跟田地打交道,不如去司农寺任职。
  顾父幽幽道:“草民斗胆一问,陛下究竟是看我不顺眼,还是看杜仲不顺眼?”
  [叶如尘心道:杜仲是谁?]
  皇帝失笑:“朕倒是忘了,你和杜家差点结成姻亲。”
  顾父冷哼:“好在没成。”
  原来是户部尚书杜大人......
  司农寺隶属户部,顾父去了司农寺,正好归杜尚书管辖,虽然当初杜家退亲一事已过去多年,自家哥儿也遇上了更好的儿婿,但并不代表顾父愿意给杜家好脸色。
  大燕朝农事政务归户部,户部下设司农寺,管理农政土地,组织农事生产,负责农业税收;但并没有专门研究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部门。
  顾父现在做的事与司农寺除了都沾一个“农”字外,根本完全不是一回事。
  皇帝虽然知道顾父整日摆弄庄稼作物,但并不了解其伟大志向,听完顾父滔滔不绝的讲解,又看了一本本的研究笔记,皇帝沉默了。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本以为顾和礼只是厌倦了朝堂纷争,恋上了田园生活,不曾想,顾和礼还是当初那个顾和礼。
  变了,却也没变。
  叶如尘说道:“农业乃历代王朝立国之本,不可动摇,以强大农业为基,方能在各领域全力迈进。然农户们多认知有限,只会按部就班,尽人事听天命,是以农事活动多仰仗于天,往往几十上百年未曾有进步。”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大燕人才济济,若有一批人愿为农学研究尽瘁,传愚公移山之力,终能提高农产量!此乃利国利民,惠及子孙之伟业。”
  见到皇帝陷入沉思,叶如尘停了下来,片刻后,皇帝问道:“依卿之见,应该如何?”
  叶如尘提议,“不如另设院职,区于户部司农寺,划田拨地,专供农学研究。”
  皇帝采纳了此建议,顾父也十分赞成,但说到回京,顾父尚还有几分犹豫,叶如尘知道他还惦记着在陇州的田庄,顾父近几年的汗水、精力与成果都在里面。
  “爹,一个人力量有限,若想成大事还需集众人之力,百家之长。”叶如尘并未多劝,道理顾父也是知道的,回京后,有了朝廷支持,可操作空间大了不止几倍。
  换个角度,虽离京多年,顾家根本到底还是在京城,即便顾父不在意这些,也要考虑顾母和团子。
  况且叶如尘秋日期满就要归京述职,届时若皇帝不再冒新念头,他说不定就能实现在京当咸鱼的愿望。
  到时一家人整整齐齐,顾父要么还是回京,要么一个人在外。
  两相权衡,顾父很快有了决断。
  如今刚出冬,还未到播种时,上年的研究记录也做完了。既然早晚要走,现在正是好时候,回京恰赶上好时候。
  皇帝当场下旨,设农科府,划土地千亩,司农业研究,封顾父为农科府卿。
  至于农科府的人手,回京再行安排,将会从今年的新科进士和其他各部选调。毕竟做到这一步,自然不会是顾父一个头带一群没读过书的庄稼汉。
  “怎么这么突然?”听到顾父封官要随陛下归京的消息,众人都吃了一惊。
  叶如尘简单做了解释,大家不甚欢喜,这也是个好消息。
  顾父走了,顾母没有随行,决定留下来和叶如尘夫夫一起,一来舍不得
  小孙孙,担心夫夫俩忙起来顾不到,二来湍水书院还些事宜未安置好。
  顾母第一次正经为人师,对几个班的小学生倾注了心血,放假前不知哪里传出来说明年要换老师,小崽子们哭了好久,把顾母心疼坏了。
  ......
  余下半年安安稳稳,一切顺当。叶如尘的政务没什么好苦恼的,正常完成交接即可。
  划新区、办学院、建工厂、修路等等,虽是他一手带领陇州走到今天,但也是众人共同参与一起完成的。
  规则已定,流程已顺,陇州人才济济,即便走了叶如尘,也不会出乱子。
  顾青辰将[有间书屋]交给了掌柜李福,有间书屋本就归陆家书坊,顾青辰只是代管,起了个新名,只陇州一家罢了,如今要走也不想多事便断得干净,左右会有陆家的人操心。

作者部分作品更多

只为在盛世秀恩爱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